一陣汽笛聲,人群在火車上蜂擁而動,(評:一般說蜂擁而至,“擁”就有至的意思;疖嚿鲜遣惶赡艹霈F(xiàn)這種蜂擁而至的情形的。作者的本意是要寫擁擠,擁擠用“蜂擁而動”不太確切。)擠得密不透風,擠在人群后的我終于透了口氣,下了火車。人群和人影(評:人影和人群是什么關(guān)系?人影又是什么?應該刪去“人影”。)傾散開來,我背著書包,四處張望著父親的身影。
陌生的人群在流動著,(評:沒有熟悉的人群,人群無所謂熟悉與陌生,應該直接說“人群涌動著”。)心中愈發(fā)地緊張,每個人都向自己歸屬的地方(評:目的地,不是歸屬地。)前進著,身體在顫抖,眼中盈著淚水。(評:按照主語承前省的規(guī)則,顫抖和盈淚的成了奔向目的地的人們。)加快了步伐,一個熟悉的身影在眼前晃過,臉上卻是緊繃著的,那一定是母親。(評:”那一定是”是一種判斷,而這個判斷既沒有必要,也是沒有道理的。緊繃著臉的就一定是母親?應該直接說“是母親”。)
趕緊向前迎了過去,“媽,我在這兒!
母親回頭,趕緊牽著我的手,“可算找到你了、”(評:這兩句對話很好,無需多言,當時的情景如在目前。)
回家的路上,城市燥熱的空氣也燥熱著我的心。(評:到位。“媽,爸怎么沒來,不是說好他來接我的嗎?”
母親臉色變得慌亂,(評:從后文得知,父親是生病了,不能親自來接。父親不能來接,母親用不著“慌亂”,故“慌亂”一詞是不準確的。)豆大的汗滴劃過,眼神變得虛無,不時地向我看,繼續(xù)地說著:“你爸,你爸他有事……來不了!(評:父親生病不能前來,母親不可能眼神虛無,這里寫得有些過。)
母親連忙把我的書包搶過,背在身上,說道:“今天火車上累吧,晚上回去媽給你做好吃的!(評:媽媽的話說得恰到好處。)
仿佛母親在掩飾什么,她的臉通紅通紅的,像個撒謊的孩子。(評:母親為什么要撒謊?為什么要掩飾?我覺得都沒有必要。也許母親是怕孩子著急?但神情不對。從描寫的神情看,父親似乎出了很大的事,而實際上父親就是生病了。)
夜幕降臨了,車輛在路邊疾馳著,各種店鋪的燈光亮了起來,交匯成了一條通往家的七彩大道。(評:插入環(huán)境描寫,很好。但車輛在路邊疾馳不對,車輛怎么會有路邊疾馳?注意是“路邊”!)
到了家門口,一只火爐和上面的罐子吸引了我,空氣中彌漫著中藥的味道,苦澀在鼻息中,卻又苦在心中。(評:寫煎藥很好,但“苦在心中”出現(xiàn)得過早,乍見藥罐,不應該有這種感覺。)進了門,開了燈,桌子上放著用牛皮紙包著的一包藥,一只掛鐘的指針在不停地嘀嗒嘀嗒,緊閉的臥室內(nèi)傳來痛楚的咳嗽聲。(評:作者很善于進行環(huán)境描寫,隨意插入那么兩筆,自自然然。但寫什么卻應該講究,比如這里寫掛鐘就有點不合適,因為剛回到家,不應該感受到這種安靜。)
母親進了廚房,吩咐我先去歇會兒。我走向了那間緊閉的房間,輕輕按下門把手,灰暗的燈光下,一個臥躺在床的人,臉上滿是病疼的憔悴,稀疏的頭發(fā)已經(jīng)滿是白發(fā)(評:這些描寫都是很好的,就是語言不夠簡潔!邦^發(fā)……滿是……白發(fā)”,這樣的搭配是累贅而不合理的,應該說“稀疏的頭發(fā)已經(jīng)花白”。),手正捂著腹部,劇烈地咳嗽著。那是我的父親。
“爸,你怎么成這樣了!”我沖向前去,父親凝聚著目光看著我,"兒子,回來了呀,爸沒能去接你,對不起啊!币粋四十多歲的青年恍惚間變成了一位老者,不知父親到底經(jīng)受了什么,我抱著父親,淚水隨著流下。(評:很好。)
母親的謊言,我終于明白了。
整個夏天,看著母親終日喂父親喝藥,卻也未曾見父親的病好轉(zhuǎn),夜晚的燈光映入室內(nèi),時常聽見父親的咳嗽聲,不時地震動著小屋,也在振動著我的心,眼角不禁濕潤了……(評:將繁復的生病過程用簡潔的文字表達出來,而且滲透著情感,這樣寫很好。但是中間省略了太多的情節(jié),應該交代父親的病。)
快開學了,我要回老家上學了。(評:又一下子跳過來了。)頭天晚上,父親和母親在盤算著我開學的學費,我知道家里的積蓄為治父親的病,已經(jīng)快用光了。夜十分的沉寂,心中卻波瀾起伏,只聽得見他們的對話。(評:用“夜十分沉寂”來渲染起伏的心情,很好。)
"孩子快開學了,積蓄還剩那一點,給孩子當學費吧,反正我病成這樣了,也不指望好了。"(評:父親到底得了什么。吭谶@篇文章中是至關(guān)重要的,不能回避。如果是一般的病,父母的表現(xiàn)便有些過;如果真的是大病,又不至于就這樣三言兩語能了結(jié)。這可能是作者沒有弄清的緣故。)
“那你怎么辦,這藥一停,你又得咳個一整天,咳的不是病,是命!"(評:僅僅是咳嗽?這背后是什么?為什么治病與兒子的上學構(gòu)成了兩難?交待不清楚。)
“唉,反正人老了,頭發(fā)都白了,以前二十多歲就愛抽煙喝酒,現(xiàn)在就是報應啊,怪不得什么,還是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吧!(評:四十多歲的人不能說老,而且將現(xiàn)在的病與二十多歲時的不良生活習慣聯(lián)系起來,進行所謂的“反思”,還有放棄治療的意思,都讓人不能理解。)
“唉,是啊,我們倆就把孩子弄好點,自己苦點緊點算了,別苦了孩子……”(評:母親還回應說“是啊”,更不理解。)
傾聽著兩個人的對話。我明白,他們是在講述自己人生,將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,仿佛小屋中充滿了愛,他們彼此之間的長情(評:“長情”何意?),對我深切的愛。那一刻,眼淚滑落了下來,浸濕了衣服,也浸濕了心。
第二天清晨,風兒迎面襲來,母親攙扶著父親,到火車站來送我。父親把幾千塊錢夾在我書包夾層最底下的書里,一只手攀在我肩上,看著我說道:“兒子,回去了,記得要認真學,好好學,我們在外邊,也就放心了,一定要記好了!即使遇到再多生活的考驗,堅定自己的心,始終不放棄,終有一天,你會迎著風,向前不斷奔跑,成為你自己。"(評:后半截不像是一個父親對兒子說的話,太書面,太理性,太說教,不是生活中的語言。)
心中頓時一股暖流通過,我沒有轉(zhuǎn)過身看父親,我怕自己哭,更怕父親落淚,只回答了一句,“我一定會的!”(評:這個反應還算合理,但不如使勁點頭。)
父親攀在我肩上的那只手放下了,我知道父親的心也放下了。我奔跑在人群中,怕他們守望太久,又怕自己舍不得分離,眼中的淚水在打轉(zhuǎn),但始終未曾(評:“未曾”不如“未敢”。)落下。
因為我明白了,這個世界很冷也很暖,在風中,我要做個含淚奔跑的少年。(評:為了照應題目,所以寫了這么幾句。但這幾句其實并不符合當時的情景,也不是自己真正的心情,不能真正收束全文。)
【編者的話】基本上按照作者的原樣刊出了這篇習作,只改正了幾處無關(guān)緊要的筆誤。
我已經(jīng)收到夏鈺同學好幾篇文章,都很有特點。比如有一篇題為《耳邊響起家鄉(xiāng)的雨聲》,僅看題目就覺得好。作者呆在城市的感想,與家鄉(xiāng)的雨相比較,城市的喧囂嘈雜,遠不及家鄉(xiāng)的安靜清新,“家鄉(xiāng)的雨聲”便成了一種農(nóng)耕文化和鄉(xiāng)村文明的象征,感受很獨特。但因為寫得不夠充分,我沒有選用。
這篇《含淚奔跑的少年》相對完整得多。這篇文章最大的好處,一是敘事比較完整,比較細膩,還知道刪繁就簡,起止轉(zhuǎn)換也比較自然,說明作者有相當不錯的敘事基礎(chǔ)。第二,作者很善于渲染氣氛,通過環(huán)境描寫烘托人物心境,表達感情,又能運用細節(jié)將復雜的過程有節(jié)制地呈現(xiàn)出來,這更是很難得的素質(zhì)。第三,語言也很好,很抒情,在敘事里抒情,借用抒情敘事,二者結(jié)合得比較合理。從這些突出的特點,可以看出夏鈺同學是喜歡閱讀的,也能夠借鑒。他的寫法其實是小說的,敘事方式是小說的,很注重場景和氛圍,他可以嘗試一下寫小說。
夏鈺同學目前缺的是生活,他筆下的生活與他心目中所希望表達的感情多少有些距離,給人“小題大作”之感。也許他有不便寫出,不能寫出的生活,但從本文的情緒和情節(jié)關(guān)系看,還是有些不夠貼切的地方。文章寫的是父親的病,因為父親的病,母親在兒子面前遮掩,在兒子面前撒謊;因為給父親治病,花光了家里的積蓄,但父親似乎寧愿放棄治療,也不愿意影響兒子的學業(yè)。這令兒子很感動。這里的問題是:父親到底得了什么病?為什么母親要掩飾?為什么兒子的反應會如此強烈?都缺乏必要的交待。寫文章,當繁則繁,當簡則簡。有些關(guān)鍵因素不能隱去,交待不清就不可能讓讀者信服,也不可能將自己要表達的情感推上去。這是技術(shù)問題,也是生活問題,這篇文章的詳略還是欠考慮的。
寫作到底是寫生活,還是寫語言?也許二者不能截然分開。有些人甚至認為,寫作就是寫語言,生活和語言是一而二、二而一的東西。但是如果我們的寫作動不動就被語言拉扯過去,我們被自己喜愛的某種語言所誘惑,在自己喜歡的語言調(diào)子里流連忘返,使生活和語言脫離,那我們的語言就會失去生命力,這樣的寫作便不太可取。夏鈺同學喜歡一種抒情的語調(diào),喜歡營造一種詩意的氛圍,這沒有什么不好。但抒情背后的生活內(nèi)容不夠充實,情緒缺乏依托,落不到實處,便是大忌。是夏鈺同學今后寫作要努力克服的。